【师韵风采·卓越教授】李新功:扎根林业工程 勇担育人使命
【开栏语】
有这样一批中南林人,他们以知识为舵、以爱心为帆,争做“大先生”,用实际行动为“立德树人”添上了生动的注脚。在刚刚结束的学校教师节表彰中,学校对卓越教授、教学名师等82名先进个人和9个优秀团队进行了表彰。为大力宣传我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爱岗敬业的高尚师德和奉献精神,今天起将分批次在官网、官微、校报等媒体《师韵风采》栏目中展示我校优秀团队和教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积极作为和良好风采。栏目是对优秀的赞美,更是对事业的致敬。广大师生要以他们为榜样,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勇担教育强国建设使命,争做“四有”好老师,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辛勤耕耘、不懈奋斗,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贡献智慧和力量。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卓越教授”获得者李新功教授的故事,聆听他潜心育人、勇攀高峰的故事。
二十年如一日,他或在实验室里潜心钻研,或在课堂上谆谆教诲,或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指导实践。他就是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与能源学院院长李新功。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杰出的科技工作者,李新功以其坚定的理想信念、卓越的学术成就、深厚的育人情怀和积极的社会服务,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高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坚定理想信念,党建引领发展
李新功理想信念坚定,对党绝对忠诚,曾获评湖南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作为林业工程“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党支部书记,他深知党建引领对于团队建设和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他积极探索“党建+人才培养”“党建+科学研究”“党建+服务战略”的创新模式,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学院中心工作的各个环节。所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凸显,先后获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评湖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南省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强有力的党建引领,为学院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凝聚起强大的发展合力。
潜心立德树人,培育卓越英才
自2005年怀揣服务产业发展、为行业培养优秀人才的梦想投身教育事业以来,李新功已在教书育人岗位上辛勤耕耘了近二十个春秋。他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工匠精神、绿色素养、创新实践”的农林卓越人才为己任。
他常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为了上好实践性极强的《木材加工装备学》等课程,他不仅深入钻研理论,更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奔赴工厂一线,向经验丰富的师傅请教,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践案例融入教学。他坚持每年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农企一线,“零距离”开展教学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学以致创”。他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坚持产科教深度融合,和团队打造了“大国工匠班”“索菲亚订制班”等可推广、可复制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
近五年,他指导学生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生科研创新等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获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3篇,获全国“挑战杯”特等奖等奖励荣誉10余项。他所培养的学生中,许多人已成长为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或成为行业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和技术研发骨干。因卓越的育人成果,李新功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等多项奖励,先进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其本人荣获了“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
勇攀科研高峰,服务国家战略
在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同时,李新功始终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木材、竹材和农业秸秆高值化利用技术领域深耕不辍。他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创新团队项目等国家级、省级重要科研项目20余项。
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和“以竹代塑”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他和科研团队一起聚焦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竹材功能性改良、绿色竹质复合材料制造技术与装备等方向开展集中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从首创全国“无醛防火无机胶黏剂”,到助力全球首条全自动秸秆人造板生产线的成功落地,研究成果有效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绿色转型,为湖南省竹产业振兴乃至全国林业工程领域的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重要贡献。团队科研成果先后获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林草局梁希林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迄今,他已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0余篇。
深化产教融合,赋能区域发展
李新功深刻践行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他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了将创新成果更快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他带领支部党员和科研团队深入湖南、广西等地的50余家重要木竹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成果推广和帮扶工作。
他在万华生态板业、广西丰林木业、绿建科技集团、河南恒顺集团等多家企业兼任总工程师、技术总监或技术顾问,帮助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成功转化科技成果20余项,相关技术应用于生产线后,累计新增产值超过100亿元,显著提升了行业的新质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他和团队积极服务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技术扶持产业,带动了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连片山区、湖南双牌、云南思茅等贫困地区的农户在当地就业增收,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了坚实的科技力量。其服务社会的成效得到了广泛认可,所在团队荣获湖南省首批“学以创业”先锋称号,其科技服务事迹也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湖南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凭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突出贡献,李新功入选了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工程”,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获得了“湖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提名,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是对他多年来不懈努力和卓越成就的肯定,更是鞭策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面对成绩,李新功始终保持着谦逊务实的态度。他表示,将继续扎根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这片沃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和科研事业中,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勇担科技自立自强重任,努力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产出更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成果,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新功的故事,是一位高校教师党员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的生动缩影,更是一曲新时代科技教育工作者奋进不止、奉献不息的昂扬乐章。(来源/材料与能源学院 一审/杨家伟 二审/张胜利 三审/周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