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讨论征文:蒋阳飞——大学“四大”与理想林科大之我见
发布日期:2016-05-10

  大学之“大”,何以彰显?人文与自然和谐、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大学氛围何以显现?作为中南林的一员,我就基于理想林科大在实现传承中的拓展和认同中的践行,谈一下对大学“四大”的感想,以此抛砖引玉。

  一、大学之“大楼”,“大楼”是基础

  “大楼”是一所大学办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校历史和文化沉淀的载体。梅贻琦先生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将大师与大楼对立起来,绝非梅先生的本意,更不是中国大学的传统。相反,只要稍有条件,中国的大学就会兴建或改善“大楼”——校园、校舍和各种设施,毕竟这是学校安身立命的场所,也是师生须臾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此“大楼”非彼“大楼”,不是贵族的府邸、巨贾的豪宅、名流的雅舍,更不是帝王的宫殿、宗教的神坛、官僚的衙署,也有别于喧腾的市廛、闭塞的村落、摩天的高楼,而是一座与“大学”这个名字相称的真正的“大楼”,有自己的功能、自己的特色,更有自己的风骨。因此我以为,“大师”与“大楼”,皆为大学所需,关键在于全面整合现有“大楼”资源和合理化利用的情况下,中南林的“大楼”要按急需程度为甘于奉献的“大师”而建,为莘莘学子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而建,为学校的长远规划而建,为学校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需要而建。因而,中南林作为一所励精图治的大学必须兼具“大师”与“大楼”,方能拥有大学精神的气度和长远发展的底气。

  二、大学之“大师”,“大师”是关键

  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慧眼识英、坚持真理、道德完善、人格高尚的“大师”是大学的立本之基。就一所高水平大学而言,既要有教学“大师”、也要有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方面的“大师”。就学校的现状而言,一方面激励教师长期在教学一线潜心教书育人的机制并不完善。大学讲台是神圣的,中南林除了在分配制度、称职评定等方面向一线教师倾斜外,还应当设立“卓越教学奖”,让长期在一线从事教学的卓越教师蜚声校园,成为最受尊重的人,以此来体现大学自身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另一方面,大学也应是学术“圣地”。目前学校以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国家杰青等学术带头人的缺乏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大短板。因而,在厘清学科建设和研究方向的基础上,一是要面向国内外大力引进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这里要强调的是一定要重视发挥引进人才在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做好人才在学术发展上的支持服务,不能让其游离在研究团队之外;还要对其建立必要的学术水平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另外,除了引进以外,还要重在大力建设和完善校内科研平台,全力推进国家“2011”协同创新计划和重大项目建设;建立大师加团队的科研工作格局;建立重质量、重创新的科研评价体系与资源配置机制;充分发挥博士和博士后的科研生力军作用,形成聚集基础研究人才和优秀研究团队的国际化高地,产生一批瞄准国际学术前沿的原始创新成果。

  三、大学之“大治”,“大治”是保障

  大治代表制度资源,即学校的内部治理。按照内涵式发展要求,个人认为学校的发展除了大师缺乏是最大的短板、学科竞争力不强是最大的瓶颈、科技创新能力偏弱是最大的挑战外,内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落后更是最大的薄弱环节。按照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那就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引申到学校,那就是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已经不适应内涵式发展的需求。那么,从目前学校大治的要素上看,就要从行政命令主导的人治向依法治校转变,从重政策出台向重政策落实转变,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式管理转变。客观地说,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很多时候有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处置不力、不及时,一些小问题酿成大问题的情况。如果不能坚持依法治校、从严管理,管理中的问题将成为事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如果粗放式管理的模式继续下去,我们就不可能实现更具质量内涵的发展。另外,在要素的获取上,要进一步深化目标管理和配套好激励措施,在学校内部营造出一种积极进取、主动竞争的氛围,推动各单位和各部门从被动地“等靠要”向主动竞争转变,从而在“双一流”建设中抢占先机。

  四、大学之“大就”,“大就”是支撑

  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罗伯特·马特森·约翰斯顿所言,“人们能从每一件事中获得一个新的视角,一种新的精神状态”。我之所见,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之大,有“大楼”、有“大师”、有“大治”、还要有“大就”。“大就”一方面就是要成就大学文化。学校历经多次搬迁兼之多校合并,虽经一代代人励精图治,但在大学文化的沉淀与厚重上看,离兄弟院校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校训“求是求新、树木树人” 所彰显的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探索规律;所体现的求索创新精神;所代表的社会责任和育人要求以及学校定位、办学特色的凝练和概括,还需要我们全体中南林人在内化和践行上切实做到百折不挠、抓铁有印和踏石有痕,以追求卓越的理念抓好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大学之“大就”还要求我们真正做到以“立德树人”为本,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大学之“大就”还要求我们沉心研究,产生一批科技创新成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

  最后,我想说,“求是求新、树木树人”是我们共同的使命。我相信,在追求卓越的路上,团结、忠诚、干净、担当的中南林人一定能创造美好的未来。(文/组织部、党校 蒋阳飞  编辑/陈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