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义强:绿叶对根的呼唤

——在2023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致辞

发布日期:2023-09-20

2023届毕业生同学们、各位家长,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2023届同学人生最为难忘的美好时刻,也是我们倍感荣耀和不舍的日子。7700余名毕业生圆满完成学业、背上行囊、奔向远方。在此,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一路走来与你们风雨同舟、并肩携行的老师和亲友们,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校友和家长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去年热播的年代剧《人世间》,我想很多人都看过,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生道理:在历史长河中,上至“王侯将相”,下到黎民百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荣耀和艰辛,一代人的努力和付出都会给下一代人留下可以殷鉴的教训、经验、财富与启迪。我们这一届毕业生也经历了自己激情燃烧的难忘岁月。你们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建团100周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等党和国家盛事;见证了祖国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奇迹;见证了“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天问”探火、“蛟龙”潜海、“C919”首飞,大国重器纷纷惊艳亮相、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更特殊的是,你们和学校共同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抗疫之路,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疫情大考。本科大学四年,有三年都在抗疫中度过;研究生的校园生活更是被疫情贯穿。大家度过了一场“史上最长寒假”,线上教学变得习以为常,高频次的核酸检测、亮“码”通行等一度成为生活常态。面对空前严峻复杂的形势,你们与疫情进行了顽强斗争,保护小我奉献大我;你们主动担任学校和社区志愿者“大白”,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新一代青年的硬核担当。你们经历了长时间的线上学习,却始终没有停下追求卓越的脚步,最终圆满完成学业,在学校的人才培养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 

  在你们当中,有追求学业卓越的榜样,如以第一作者在专业领域顶级期刊发表研究成果论文的王颖轩、彭俊文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国家一等奖的曾雨晴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一等奖的童谣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一等奖的夏子健同学;有勇担社会责任的典型,如被共青团中央评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的李靖威同学,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的吴茂建同学,四年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2000小时的皮彪同学;有发挥自身特长的代表,如获得全国网络舞蹈大赛青年组金奖的吕佳莉同学,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大赛一等奖的李文海同学,获得湖南省大学生红色故事讲述大赛特等奖的张曦文同学等等。你们当中,有的同学刻苦读书升学上岸;有的同学求职成功,顺利就业服务社会;有的同学响应国家号召,脱下学袍穿上战袍,去绿色军营成就人生价值;有的同学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有的同学虽尚未确定毕业去向,但绝不言弃,继续奋战……经过疫情的大战大考,你们识大体、顾大局,始终与祖国同向同行,与学校同舟共济,用奋进之笔书写了新时代中南林人的自强不息。 

  同学们:过去几年,疫情防控这堂 “思政大课”让大家在磨砺中增厚了人生底色,对国家和个人、小我与大我、责任与担当等命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科学技术的加速迭代,无论是每个人的生活学业,还是全人类的发展进程,都经历着深刻复杂的变革与更多的不确定性。你们在校内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责任心以及源自内心深处的担当意识,既是你们青春中最亮丽的一抹底色,也必将承载着你们在人生的航行中去经受暴风骤雨乃至惊涛骇浪的考验。今天,我不想以校长的身份,更想以师长和学长的身份,以绿叶对根的呼唤为题,与大家分享三个故事,与大家探讨,与大家共勉。 

  一、仰望与拉车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我校会同杉木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站三代人“坚守责任”的故事。1978年,我校承担了“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生物生产力的研究”课题。当时,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空白。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著名生态学家潘维俦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白手起家,靠肩扛手提,在著名的杉木中心产区——怀化会同的崇山峻岭之间建起了国内第一个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但令人扼腕的是,1986年,潘维俦教授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突发脑溢血,倒在了三尺讲台,年仅57岁。随后,潘维俦的学生、全国人大代表田大伦教授接过接力棒,继续勇挑重任,在株洲龙头铺到会同这条500余公里泥泞的道路上往返奔波,虽发生过十几次大大小小的车祸,但为了探索真理和科学,她都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条件艰苦,她经常自掏腰包购买设备等。在她的带领下,会同生态站得以长期坚持一年365天不间断地收集科研数据,保存了海量“国宝级”监测数据,并取得一系列突出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几代人的坚守,会同生态站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内的多项国家奖励,先后走出2名全国人大代表,培养了一大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生态学家。同学们,你们人生发展的黄金期,恰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相吻合。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农业强国、制造强国、乡村振兴、“双碳战略”等重大战略为你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赋予了崇高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勉励新时代中国青年锤炼品德修为,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希望大家牢记学校是同学们的根,谨记“求是求新、树木树人”的校训和“包容、诚朴、坚毅、公允”的校风,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认真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拉车”精神,让青春在坚守责任中绽放光彩。 

  二、绿叶与树根 

  听闻远方,绿叶对根的呼唤。家国的家,是家庭的家,更是国家的家,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校优秀校友,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太行山上新愚公—人民楷模”的李保国选择扎根太行山大地,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事业中去,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我校2002届林学专业校友“芦苇”女孩张苇大学毕业后,主动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全心扎根湛江红树林保护区20年。2023年4月,她作为湛江红树林保护区代表,为习近平总书记精湛地讲解了红树林的今生来世和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的基本情况。总书记专门问了她的专业和学校,她自豪地说:“我是林学专业、毕业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今天,她也来到了毕业典礼现场,将作为校友代表和我们分享她的人生感悟。此外,还有不忘初心,助力国家解决“种子与耕地问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我校87级林学校友谌红辉、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我校86级经济林校友邵奉公、87级林学校友刘祖治等等。希望大家以我们的优秀校友为榜样,厚植家国情怀,勇于到艰苦环境、基层一线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担苦、担难、担重、担险,生根在祖国的广袤大地,听闻绿叶对根的呼唤,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实现人生的枝繁叶茂,让青春在践行担当中燃烧梦想。 

  三、筑路与架桥 

  在开山与过河中实现路路相通、桥桥相连。65年来,沈鹏飞、蒋英、李凤荪、孙章鼎、沈鲁生、刘松龄、潘维俦等一大批开路先锋和学术先贤是学校枝繁叶茂、桃李满天下的根,让人仰望和挂念。在这里我还给大家介绍一个故事,我们学校的先贤、木材科学的开山鼻祖——刘松龄教授。上世纪70年代,已接近70岁高龄的他,毅然接受祖国赋予的挑战,承担“银杉木材构造和性质”这一重大科研任务,即使他当时身体不好,甚至还坐在轮椅上,家人和学生们都希望他好好休息,但他深情地说:“银杉是国宝,这块木材学上的空白,今日我不去填补,更待何时?我们不去填补,更待何人?”他勇担使命、克服困难,对世界上首次发现号称“活化石”“植物界的大熊猫”的银杉进行材性解析,并出版了第一部关于银杉的专著,填补了“世界木材学领域的一项空白”。新华社将他研究银杉的事迹及其专著整理成篇,于1985年1月9日向国内外56家电台(站)播送。再如“自然之子”——懂猴的向左甫教授。从上山观测第一只金丝猴开始,他在一线已坚守21年。从青藏高原雪山到湖北神农架密林,再到怒江高黎贡山,他对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川金丝猴和怒江金丝猴的生活和习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他长期扎根牧区和牧民们同吃同住,有时为了获取一手数据,带着干粮风餐露宿,最久的一次,连续65天没能下山洗澡。他的研究被《Nature》杂志Where I work专栏介绍,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我希望大家向我校的老前辈和年轻科学家学习,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勇闯“无人区”,坚持“四个面向”,攻克“卡脖子”难题,开山筑路、逢水架桥,实现路路相通、桥桥相连,助力科技自立自强,让青春在创新驱动中展翅高飞。 

  同学们,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今天你们就要远行,正如诗人汪国真所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成功的那一刻,而在于奋斗历程之中。今天你们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你们为傲。请你们记住:当你们捷报频传、取得佳绩的时候,母校会为你们喝彩和祝福;当你们身心疲惫、彷徨迷茫的时候,母校会给你们抚慰和鼓励。枝繁叶茂总有根。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请你们相信:既然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远了。母校永远是大家坚强的后方、心灵的故乡和最温暖的港湾!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别,是为了奔赴人生下一个精彩的驿站;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散,是为了将来更加意气风发的相聚。纵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最后都汇成一句话送给大家:宁静致远、初心依旧,浪遏飞舟、青春无悔!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