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义强:心怀大爱,点亮青春

——在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23-09-20

亲爱的2023级同学们,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祝贺风华正茂的你们来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成为校园里的一抹新绿,开启新的征程、迈向美好未来。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全体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帮助你们成长的师长和亲友,致以衷心的感谢!非常期待与大家踔厉同行,共同书写新时代的奋斗华章! 

  每年迎新的这几天,校园里都格外热闹,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蓬勃的活力。一年一度的开学典礼,也是全体中南林人最期待、最关注的重要时刻。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作为校长、师长,和曾经的学长,在开学典礼这个我们第一次正式见面的场合,如何给新生同学们上好大学第一课? 

  站在这里,我是校长、是老师,回到家里,我是一位父亲。我的小儿子和大家一样,今年也是一名大一新生。平时我工作比较忙,一年365天都基本没有什么时间和他坐下来交流。在他去大学报到的前一天晚上,我特地提早回家,和他坐在一起,给他讲了三个人的故事。今天在这里,我也想和大家分享这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我非常敬重的,被誉为“中国式的保尔·柯察金”的作家史铁生。他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思想家,《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节选)》等名篇在中学阶段大家都熟读过多遍。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翻译成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的作品是动人的、经历是励志的,然而他的人生却是不幸的。21岁的时候,他双腿瘫痪,后来患了肾病,又发展为尿毒症,一直靠透析维持生命,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病痛中度过的。他曾开玩笑说过,他的主业是生病,副业才是写作。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多次在自己的小说、散文、诗歌和书信中表达,只要自己身上还有一件对别人有用的器官,那么当他最后离开这个世界时,就一定会无保留、无条件地捐赠给他人。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10年12月,他突发脑溢血被送到医院,因为颅内出血,呼吸困难,不停地抽搐,他预感到人生即将谢幕,在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为了完成捐赠器官的愿望,他憋得满脸通红,先后辗转了3个医院,一直撑着等待医生赶来。就这样,在坚持与死神缠斗了八个多小时之后,史铁生含笑走了,因为他完成了人生最后的夙愿。在他去世三个小时之后,他的肝脏顺利地移植到了一位器官衰竭患者的身上,他把大爱永远留在了人间,他的一生也诠释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二个故事,是我非常敬仰的,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他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农学专业大学生,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在自己80岁生日晚会上的致辞,是写给妈妈的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也是我们都熟知的《妈妈,稻子熟了》。在信中,他感谢母亲的启蒙教育,让他能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能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能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遨游的胆识。都说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袁隆平院士却说,这粒种子是母亲在他幼年时就种下的,让他在千百次的失败中仍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面对“水稻杂种无优势”这一经典结论,他凭着一股大无畏的科研勇气和深厚的遗传理论功底,毅然冲破传统理论的束缚,勇敢地选择了杂交水稻研究。在研究刚刚起步时,各方面的条件非常艰苦,既要担心地震、洪水和病虫害等天灾,还要面对一些人的不理解和冷嘲热讽,但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科研阵地,白天做的是杂交水稻实验,晚上做的是杂交水稻的梦。直到年过九旬,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开展科研工作,践行他心中的“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和最美的“中国梦”。 

  第三个故事,是我非常敬佩的,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的李保国教授。他是我校杰出校友,“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教授是我校森林培育学博士,他出身农村,1978年考入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读大学对于当时的农村孩子来说,是摆脱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命运、跳出龙门成为“城里人”的宝贵机会,但是他在毕业留校任教之后,没有留恋城市的繁华生活,而是响应学校建立产学研基地的号召,重新回到了太行山深处。太行山区是我国最为贫困、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他在贫瘠的太行山一扎根就是35年,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这样的爱,才有了李保国教授在羊肠险境上的探索,才有了山沟中的高校课堂,才有了果园里的实验室,才有了太行山上的论文,才有了富岗的苹果、绿岭的核桃。他把青春年华献给了太行山,他的身影,也永远定格在了巍巍太行山上、永远留在了革命老区人民的心中。 

  这三个故事,有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爱”。对于作家史铁生来说,爱是崇高的情怀,爱就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并尽自己的一切能力去帮助他人;对于袁隆平院士来说,爱是心灵的认同,爱就是追求卓越的钻研精神、泽被众生的研究成果;对于李保国教授来说,爱是担当的力量,爱就是爱生养自己的土地,并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倾洒在自己脚下扎根的地方。他们拥有的这种大爱,让他们的人生焕发出与众不同的耀眼光华,这耀眼光华与我们的伟大时代交相辉映、波澜壮阔、连绵不绝。 

  大爱无言,拳拳赤子心是最动听的回声;青春芳华,砥砺奋斗行是最珍贵的注脚。同学们,你们将是亲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代。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我想,对于在座的你们来说,爱就是对于青春、对于生活的热爱;爱就是对于真理、对于卓越的追求;爱就是对于祖国、对于时代的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肩负的复兴重任,我希望同学们有志向、懂坚守,有学识、善作为,有责任、能担当,心怀大爱,点亮青春! 

  心怀大爱、点亮青春,需要你们铭记宝贵生命的价值,涵养关爱他人的情怀。生命无价,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作家史铁生面对病魔、热爱生活的故事启示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韧进取的精神,并给予他人力所能及的帮助。同学们来到中南林求学,许多同学可能是第一次远离父母亲人,面对陌生的生活环境、不熟的人际关系和全新的学习阶段,缺少了父母师长的精心呵护,希望你们能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学会主动搜寻信息,从容接受各种挑战,坦然面对挫折和进步。同时,还要善于换位思考,勇于接纳差异,珍惜在同一个校园相聚的难得缘分,在与同学和谐相处的氛围中感受纯真美好的青春岁月。 

  心怀大爱,点亮青春,需要你们树立追求卓越的志向,付出持之以恒的奋斗。追求卓越,成就理想,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造就高尚的学术道德和学术品质。袁隆平院士投身杂交水稻研究的故事启示我们,要成就一番业绩,必须要俯下身子、沉下心去,在长期的摸爬滚打中历练成长。追求卓越、成就理想,必须日积跬步、躬行不辍。同学们要特别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勤于解决问题。任何质变的产生都来自量变的积累,任何成果的产生都来自千百次的磨砺,“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惟有锲而不舍、打牢根基,才能收获成功,才能迎来“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美好境界。 

  心怀大爱,点亮青春,需要你们永葆纯真赤子的理想,扎根祖国广袤的大地。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对他们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和“自找苦吃”的精气神表示充分肯定,鼓励大家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把青春挥洒在田野间,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中南林是以林为特色的绿色高等学府,在65年的办学历程中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绿色意识、生态理念和生命情怀的青年学子。你们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在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结果。希望你们向我们的杰出校友李保国教授学习,做一粒“无畏的好种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做一粒“拼搏的好种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做一粒“无私的好种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同学们,现在正跟你们坐在一起的是我校94 届风景园林专业优秀校友,也是你们的师姐——吴敏博士,她将会给大家分享她如何把辛勤的汗水和忘我的工作变成诗和远方的故事。我还想告诉大家:只有当知道自己是为何奋斗时,才不会陷入盲目的“内卷”,更不会选择“躺平”,才能持续作出更有长远价值和意义的选择,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再次欢迎你们来到中南林。从今天开始,你们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大学生活已经开启,未来无限精彩等着你们去创造。青春如炬、责任磅礴,期待你们心怀大爱、点亮青春,将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勇敢融入时代发展的滚滚洪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奏响壮丽豪迈的青春之歌! 

  同学们,著名诗人汪国真在诗中写道“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生活既有望穿秋水的期待,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不是每个开始都有诗意的结尾,但每个开始都是幸福的机会。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希望同学们在这个梦开始的地方,以生生不息的热爱奔赴未来,珍爱漫漫长路上的每一处风光,携带奋斗这个乘风破浪的船桨、飘越苦海的舟楫,驶向斑斓与美好的远方。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