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运林:努力建设富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发布日期:2019-03-27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建校60年来,躬耕不辍,春华秋实,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了从单科性学院向多科性大学、从教学型学院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为国家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2018年11月19日下午,省委书记杜家毫轻车简行在我校进行调研。他高度肯定了学校办学60年来所取得的丰硕成绩,殷切希望学校以建校60周年为新起点,抓住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好机遇,不忘初心、开拓创新,以“林”字为特色,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早日建成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家毫书记的讲话为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

  学校党委迅速组织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的部署和要求上来,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林”字特色,大力培育身心健康、吃苦耐劳、知识专博得兼、实践能力突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努力建设富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争取为推进我省建设科教强省和生态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一、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家毫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学校一定要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扎根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大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党委积极履行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始终严格把握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发展、教育教学、师资建设等工作的政治方向,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重大作用,确保党的意志主张在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坚持实行民主集中制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紧紧抓住“集体领导、党政合作、科学决策”三个关键点,建立健全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对于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以及办学治校中的各种重大问题,全部实行集体研究决定,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以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为标杆,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将党支部建在教研室、研究所,做到教学科研发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和领导就跟进到哪里。坚持锤炼增强党性与推进事业发展相结合,实现党对学校工作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领导。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牵头协调、学院(部、处、中心)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实施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相结合,以课堂、教材和校园文化为主要载体,突出抓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工作,积极做好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与服务,构建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生动局面。

  大力强化师生绿色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师生服务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办学治校育人的根本遵循,落实到教学、科研实践中,贯彻于办学的整个过程。广泛传播绿色理念,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环保生活。广泛宣传杰出校友、“太行山新愚公”李保国和科技扶贫专家、经济林学科带头人谭晓风等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引导教师将教学科研成果写在三湘大地的绿水青山之间,学生把自身的理想抱负与改变林区林业面貌紧密联系起来,鼓励师生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头羊”“示范者”。

  二、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增强人才培养能力

  一流的大学首先体现为一流的人才培养工作。家毫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着力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育身心健康、吃苦耐劳、知识专博得兼、实践能力突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引导广大学生把自身的理想抱负同改变林区林业面貌紧密联系起来,更好地丰富个人阅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校按照建设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的目标要求,制订了《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和《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以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为引领,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强化内涵发展,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双一流”建设。围绕富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促发展,按照“面向国际、立足前沿;追求卓越,争创一流;促进融合、彰显特色;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思路,进一步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学科布局,构筑基础厚实、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实力强劲的多学科协调的学科新格局。学校建立了ESI前1%学科、国内一流、省级一流和校级重点的四级学科建设体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于争取ESI前1%的3个学科(农业工程、环境与生态、材料)和纳入湖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的6个学科(林学、林业工程、生物学、生态学、风景园林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通过“三选三定”,即选方向、选队伍、选支撑,定目标、定标准、定责任,制定和落实建设目标与任务,在优先配置资源的同时,加强绩效考评考核,加快提升学科形成特色和优势。注重涉林学科和非林学科融合发展,鼓励非林学科紧密结合和充分体现林业、生态与绿色特色,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构建起学科建设的金字塔,厚植一流学科成长基础。

  创新人才引荐遴选机制,调整优化人才政策。以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抓两头、促中间”,大幅度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人才支撑。2018年,新增两位“双聘院士”,学校“双聘院士”达到4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及Ⅰ类博士58人,柔性引进了20名“树人学者”讲座教授。改革教师岗位聘任,完善用人机制,建立竞争流动制度。推行“人才工程+团队”的培养模式,实施师资博士后制度,为青年人才引进和培养创造条件。将人才队伍建设绩效作为学科评优、建设立项、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营造出有利于干事创业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落实“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项落实《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确定的30项任务,建设高水平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林业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一流人才,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开展专业评估与监测工作,建立专业退出机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遴选建设一批国家、省部级“双万计划”候选专业,引领和带动全校各专业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全面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9年将实行新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家毫书记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与林业行业部门、重点骨干企业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突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完善科研育人机制。扩大“大国工匠班”改革试点,加强新工科建设。探索在更多优势特色专业开办“陶铸班”,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机制。

  三、依托学科专业优势特色,服务湖南经济社会发展

  办学60年来来,学校一直致力推动湖南林业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家毫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围绕湖南的绿水青山,发挥高等教育的辐射功能和示范引领作用,在风景园林、土壤改良、食品加工等方面多出成果、多做贡献。湖南是一个林业大省,我校是一所以林为特色的多学科性大学,在促进我省林业现代化转型、林区脱贫致富、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建设方面,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紧扣林业相关学科,构建科技创新体系。集中力量建设好经济林、木材加工、生态环境保护、家具设计等方面的重点科研平台。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开展重大科技项目前期研究。整合林业大数据、生物质材料与能源、国家公园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科技资源,申报新增一批重点实验室。集聚重点基地、优秀团队、高端人才等创新资源,争取在现代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新材料与新能源、食品科学、生物技术、林业装备与信息化等领域,立项一批重大科技工程或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形成一批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为湖南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提供科技支撑。

  积极探索新时期的科技服务新机制,联合行业(产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深化与地方政府办学合作,建成一批校企、校地合作办学(育人)基地,打造“林科教工程”升级版。落实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的改革措施,允许科技成果转让收益(入股股权)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科技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或团队;建立多元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投入渠道,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将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30%以上。在林业重点县市、骨干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直接为林业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在通道、邵阳、平江等地探索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区,集成现有科技成果,形成符合湖南实际的林区经济发展方式和林业产业开发模式,为湖南林业现代化转型和精准扶贫提供可复制推广的新做法。

  家毫书记在调研讲话指出,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把绿色发展纳入五大发展理念,省委提出建设科教强省、生态强省的目标,为学校的改革建设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难得机遇。我们一定紧紧围绕培养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目标,最大限度集中各方面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林业现代化、林区林业改革建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找到契合点和突破口,围绕“林”字大做文章,办出学校的特色和水平,写好“服务湖南”这篇文章,争取早日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把学校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更好地服务于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建设。

  (原文载于《湖南工作》2019年第2期)